Description
产品说明:
作者:赵崇明
书号:9789622449503
出版:宣道
日期:2012年10月
语言:繁体中文
尺寸:22.6 cm x 17 cm
页数:304
重量:640 g
作者简介:
赵崇明
香港浸会大学哲学博士。曾任职社工八年,后踏上神学教育之路,现为香港神学院神学及历史科专任讲师兼图书馆及学术主任。教学以外亦喜欢写作,尤其关注神学与社会文化整合的课题。著有《迪士尼@城市文化.神学.hk》(天道,2006);《安息行旅》(基道,2009)及《港式中产》(基道。 2011)。其中《安息行旅》更夺得第四届金窖奖最佳作品(非神学及研经类),以及第三十一届汤清基督教文艺奖文艺创作组年奖。
Views: 5
目录:
邓绍光序
导论:教会的召命——宣讲圣道和施行圣礼
第一部分:宣讲圣道
圣道神学
1 加尔文的讲道神学
宗教改革家加尔文形容教会是「基督的学校」,因此教导圣经和宣讲上帝的道成为了教会存在的标记和首要任务。然而,上帝为何不像轰雷般从天上直接向人说话,却要藉著教会和传道人来传达祂的息?
2 巴特:宣讲圣道的神学家
有二十世纪教父的神学家巴特(Karl Barth),其一生钻研的神学被称为「空讲的神学」。对他而言,神学就是为了教会宣讲上帝的道而存在的,神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反省及批判教会的宣讲是否忠于上帝的道。
3 侯活士论在讲道中做神学
绝大部分信徒都看重讲道,却忽视神学,结果造成讲道和神学二分的局面。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却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他认为只有在讲道中做神学,才能神学地讲道。
4 威廉蒙的圣道神学
威廉蒙(William H. Willimon)主张「宣讲是一种神学活动」。换言之,讲道就应该是讲神学,亦惟有这样,才能恢复讲道的真实面貌。
5 威廉蒙论先知式讲道
传道人要宣讲的,理应是那从外而来的上帝知道,而不是源于自己心中的意念。但实践上谈何容易!亦如何可能?正因如此,威廉蒙更加强调,真正的讲道者必须履行旧约先知的职分,敢于仍先知式讲道。
6 听道的神学伦理
惯于听道的人并非必然真正懂得听道。这个「懂得」,不是纯粹关乎听道者个人智慧及理解能力,而是关乎神学的问题。讲道固然有讲道的神学。 原来听道也有听道的神学,只是信徒一直不加理会而已。
在当代文化中宣讲圣道
1 追星年代的传道者
也许这是一个追捧「成功主义」和崇拜「超级巨星」的年代。然而,圣经中保罗所传「愚拙」的十架道理,以及施洗约翰的低调,对以上的现象又 有何批判?
2 在娱乐至死文化中的宣讲
研究媒体文化的学者波兹曼(Neil Postman)指出,我们已经进入娱乐至死的年代,在这种文化裡,也许教会崇拜,传道和宣讲的娱乐化也是在所难免 的现实!想像假如路德(Martin Luther)活在今天,他会怎样回应?
3 眼球年代裡不可见的道
在这个高举眼球「注意力经济」的年代裡,人们迷恋的是看得目的东西或图像符号,视觉文化基本上主导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而教会所宣讲的不可 见的上帝的道,对现代社会近乎犯的视觉文化又有何意义?
4 反福音的福音电影
福音电影在香港备受教会欢迎,我们可有深入思考以下问题:电影是否一传播福音信息的合适载体?电影是否一个中性的载体,可以完全不影响或扭曲它所牵载的福音信息?神圣的福音如何透过电影这通俗文化的文本传递开去?
5 后现代性与宣讲
宣讲必须跟当代的文化处境相关。二十一世纪教会的宣讲,自然就要置身于后现代文化思潮的脉络下来思想和实践。于是我们不得不去思想 「解构」、「他者」、「差异」等「后现化」观念跟宣讲的关系。
6 讲道与在场
正在口头话的人必定在场(presnce)。上帝用说话创造世界,在创造中表明这位说话的创造主在场。祂不但藉道(说话)创造世界,道更成了肉身, 住在我们中间。上帝的道在场,就是真理的在场。教会被召是要宣讲和见证这道,讲真理在场,转化罪人的生命,使他为为新造的人。
7 释经讲道与诠释学
上帝如何藉著祂的道向人启示自己?人又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或诠释上帝的话?并且如何用人的语言来宣讲那已被诠的上帝的话?讲解圣经这 种宣讲行动,其实涉及人的言说上帝的言说之间的诠释学上的关系。讲道是一种诠释的活动,所以讲道学与诠释学的关你非常密切。
第二部分:施行圣礼
圣礼神学
1 圣礼的含义
不少已受洗的基督徒都按时参与圣餐礼,但又有多少人对圣礼的意义有深入的认识呢?其实在圣经中找不到「圣礼」一词,只是教会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对「圣礼」下定义及发展出圣礼神学而已。本文就是回到教会历史的传统去了解「圣礼」的含义。
2 耶稣是圣礼
相信不少基督徒对「耶稣是圣礼」这句话感到莫名其妙,何况原来耶稣不仅是圣礼,更是最原初的圣礼。换言之,惟有真正明白这句话,才能对圣礼的意义有更确切的理解。那么,「耶稣足圣礼」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何耶稣是圣礼?
3 教会是圣礼
更正教较少提及「教会是圣礼」这讲法,罗马天主教则比较多讲。其实在神学上它可说是「耶稣是圣礼」这观点的延续。
4 圣礼数目——七种抑或两种?
七种圣礼这个讲法,在教会历史中乃经过长时间陆讨论废直到十三世纪才在教会内达成共识。到了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家却认为圣礼只得两种——洗礼和圣餐澧。圣礼数目的差异,反映了对圣礼定义的分歧。
5 路德与加尔文的洗礼观
究竟洗礼有何神学意义?有何目的?有何功效?有何方式?如何有效?洗礼与信心有何关系?本文尝试从路德和加尔文的洗礼观去回答上述问题。
6 应否赞成婴孩洗礼?
不少福音派教会都对婴孩洗礼持否定的态度,最多只会以献婴礼来代替。殊不知三位最主要的宗教改革家其实也支持婴孩洗礼!究竟赞成婴孩被洗礼的理由何在?
7 旧约的饮食神学与圣餐
旧约裡记载了不关于饮食的故事,而且都涉及重要的神学和伦理学主题。 本文尝试将这些饮食故事跟圣餐礼这特别的饮食文化作出对照,从而阐述一套教会的饮食伦理或饮食神学。
8 路加福音的饮食神学与圣观
路加福音有不少跟食物或饮食有关的经文。本文首先整理出路加福音的一套饮食神学。然后从这种饮食神学的角度来理建路加福音的圣餐观。
9 圣餐观之变质说
天主教所主张的「变质说」,其实是承传自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儘管我们不能接受这种圣餐观,但「变质说」所强调的基督在圣餐中的真实临在, 其背后丰富的神学意芍,实在又是值得我们参考的。
10 路德的圣餐观
圣餐观的争论,可说是路德宗教改革事业中一个重要的战场。他一方面反对罗马教会的「爱质说」,另一方面亦批评慈运理的「纪念说」,然后提出「同质说」去阐明 「基督在圣餐中真实临在」的立场。
11 圣餐观之记念说
「纪念说」是浸信会和太多数福音派教会的主流圣餐观。虽然信徒定期都有藉著圣餐记念主的习惯,却可能从来没有听过慈运理的「纪念说」之来龙去脉。更遑论对其背后的神学和伦理意涵有深入的认识和反省了。
12 加尔文的圣餐观
圣餐观成为宗教改革时期各路英雄彼此争辩的一个主要战场。在各执一端的争拗声中,加尔文试图开出一条中间路线。在其圣餐观中,他尤其强调圣灵所扮演的角色,主张基督乃透过圣灵在圣餐中真实临在。
13 最后晚餐与洗脚
在四福音之中,三卷符类福音都交代了耶稣设立圣餐的教导和指引,唯独约翰福音没有提及,却记载了耶稣为门徒洗脚的故事,似乎是想带出一个信息,为人洗脚就是圣餐礼的伦理实践。
14 圣餐礼是感恩祭的意义
更正教较少从感恩祭这个角度去理解圣餐礼。如果圣餐礼是一种感恩祭,它必然跟「感恩」有关,而且应该是一种跟「献祭」有关的礼仪。本文正是从这两个角度去丰富我们对圣餐礼的认识。
在当代文化中施行圣礼
1 圣礼与教会政治化
将信仰变得过度私有化和非政治化,似乎是香港教会普遍的现象。然而,福音真的与政治无关么?抑或教会其实是一个另类的政治群体,而圣礼就是一种基督徒的另类政治实践,旨在于世界中宣扬和支持一种与别一同的政治文化和公共生活方式?
2 洗礼与国族身分认同
九七之后,国族身分认同成为了香港人要面对的政治议题。洗礼正是关乎信徒身分的转变,以及身分认同的问题。它为受洗者带来的是天国公民这样的一种新的国民身分,更重要的是,受洗者从此便应该以这更具根本性和凌驾性的身分去为其他俗世的社会或政治身分定位。
3 从圣经的饮食伦理看族群矛盾
在这个充满族群矛盾和人际衝突的现实社会裹,耶稣所说的「爱仇敌」如何成为可能?信徒如何在矛盾衝突的世界里作和平之子?本文从基督教的饮食文化和圣餐伦理,去思考如何应对人际衝突和族群矛盾。
4 从爱筵与圣餐思考接待伦理
善待寄居的外人或客旅是基督信仰所看重的伦理价值。在人类各种生活文化裹,饮食文化可算是最能表达人际之间共融关系和彼此接待的互爱精神。本文尝试从圣经内所呈现的饮食和圣餐文化来思考基督教的接待伦理。
5 消费身体与圣餐的身体观
自从尼采提出「身体是唯一的淮绳」之后,跟「身体」有关的学说便成为当代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的热门课题。本文集中比较消费饮食文化建构的身体观和圣餐神学塑造的身体观,从而思考基督徒如何在消费社会中实现另类的文化实践。
6 从网际社交到圣餐友谊
「脱离躯体,和「虚拟真实,是网际社交其中两个须要正视的问题。面对这种社交网络文化,我们必须重新思考,真正的友谊应该具备甚么元素?成为耶稣的同伴,与衪一同吃饭,以及经历圣餐中耶稣真实同在的体验,对上述的网际社交文化又有何启迪?
7 感恩祭与现代人的生活灵旅
基督徒往往较难看出属灵的圣礼与属世的日常生活有何密切关系。天主教灵修学家卢云神父(Henri J. M. Nouwen)在《炽热的心》一书中,正是对感恩祭作日常生活的默想,试图建立一种强调感恩祭的「在世性」的灵修学。本文正是引介他的观点。
注释
Views: 5
Reviews
There are no review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