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产品说明:
原名:Introduction to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作者:威廉.克莱因、克雷格.布鲁姆伯格、罗伯特.哈伯特 (William W. Klein,Craig L. Blomberg,Robert L. Hubba)
译者:尹妙珍、李金好、罗瑞美、蔡锦图
书号: 9789624572674
出版: 基道
日期: 2004年10月
尺寸: 23.5 cm x 15.5 cm
页数: 740
重量: 1,190 g
作者简介:
威廉.克莱因(William W. Klein)
美国丹佛神学院新约教授,著有The New Chosen People: A Corporate View of Election,并撰有不少释经论文。
克雷格.布鲁姆伯格(Craig L. Blomberg)
美国丹佛神学院新约教授,著有The Historical Reliability of the Gospels、Interpreting the Parables 和不少释经著作。
罗伯特.哈伯特(Robert L. Hubba)
美国北园神学院旧约教授,著有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ent 系列的路得记注释,并担任Studies in Old Testament Theology 编辑。
Views: 18
目录:
中文版作者序
中文版编者序
学术顾问序
缩略语表
目录
导论
第一部:释经的任务
第一章:释经学的必要性
1.1. 为何需要释经学?
1.2. 释经学的定义
1.2.1. 释经的艺术和科学
1.2.2. 释经者的角色
1.2.3. 信息的意思
1.2.3.1. 经文
1.2.3.2. 作者和受众
1.3. 圣经解释所面对的某些挑战
1.3.1. 时间的差距
1.3.2. 文化的差距
1.3.3. 地域的差距
1.3.4. 语言的差距
1.4. 永恒的适切性──神圣的因素
1.4.1. 释经学的目标
1.5. 结论
第二章:释经的历史
2.1. 犹太教的释经
2.1.1. 希腊化犹太教
2.1.2. 昆兰社群
2.1.3. 拉比犹太教
2.2. 使徒时期(约公元30~100年)
2.3. 教父时期(约公元100~590年)
2.3.1. 使徒教父(约公元100~150年)
2.3.2. 亚历山太学派(约公元150~400年)
2.3.3. 教会大公会议(约公元400~590年)
2.4. 中世纪(约公元590~1500年)
2.5. 宗教改革(约公元1500~1650年)
2.6. 宗教改革之后的时期(约公元1650~1800年)
2.7. 现代时期(约公元1800年至今)
2.7.1. 19世纪
2.7.2. 20世纪
2.7.3.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2.7.4.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第三章:近代对释经的文学与社会科学取向
3.1. 文学鉴别学
3.1.1. 敍事鉴别学
3.1.1.1. 应用
3.1.1.2. 评论
3.1.2. 后结构主义
3.1.2.1. 读者─回应鉴别学
3.1.2.2. 解构
3.2. 对圣经的社会科学取向
3.2.1. 分类
3.2.1.1. 社会历史
3.2.1.2. 社会科学理论的应用
3.2.2. 提倡的群体
3.2.2.1. 解放释经学
3.2.2.2. 文化鉴别学
3.2.2.3. 妇女释经学
第四章:正典与译本
4.1. 圣经正典
4.2. 旧约正典
4.2.1. 正典的形成
4.2.2. 正典的次序
4.3. 新约正典
4.3.1. 正典的形成
4.3.2. 正典的次序
4.4. 正典的判断准则
4.5. 正典鉴别学
4.6. 经文与译本
4.6.1. 经文鉴别学
4.6.2. 翻译的技巧
4.6.3. 英文圣经的主要译本
4.6.4. 中文圣经的主要译本
4.6.5. 如何选择译本
第二部:释经者与目标
第五章:释经者
5.1. 释经者的资格
5.1.1. 合乎理性的信心
5.1.2. 顺服
5.1.3. 光照
5.1.4. 教会的成员
5.1.5. 适当的方法
5.2. 正确释经的前提
5.2.1. 有关圣经本质的前提
5.2.1.1. 默示的启示
5.2.1.2. 权威与真确
5.2.1.3. 属灵的文献
5.2.1.4. 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特点
5.2.1.5. 可以理解的文献
5.2.1.6. 圣经正典的构成
5.2.2. 有关方法论的前提
5.2.3. 有关释经学最终目标的前提
5.3. 释经者的前解
5.3.1. 前解的定义
5.3.2. 前解的作用
5.3.3. 释经作为前解的哲学
5.3.4. 检验前解
5.3.5. 基督徒的前解
5.3.6. 前解随理解而改变
5.3.7. 在释经中的前解与客观性
第六章:释经的目标
6.1. 意思的层次
6.1.1. 经文是否只有一个固定的含义,抑或有不同层次的意思?
6.2. 以作者为中心的经文意思
6.2.1. 哪一类「意思」才是释经的目标?
6.2.1.1. 以作者为中心的经文意思的定义
6.2.1.2. 以读者为主导的释经的挑战
6.2.1.3. 历史真实性的问题
6.3. 合理的读者─回应释经
6.3.1. 我们怎样确保能给予读者一切应得的东西?
6.4. 验证我们的释经
6.4.1. 我们怎样可以验证我们的解释?
第三部:认识文学作品
第七章:释经的普遍法则──散文体
7.1. 上下文
7.1.1. 上下文的重要性
7.1.1.1. 上下文提供了作者的思路
7.1.1.2. 上下文决定字词的准确意义
7.1.1.3. 上下文描绘出单元之间的正确关系
7.1.2. 关于上下文的释经原则
7.1.3. 上下文研究的范围
7.1.3.1. 紧接的上下文
7.1.3.2. 全书的上下文
7.1.3.3. 整部圣经的上下文
7.2. 历史文化背景
7.2.1. 历史文化背景的意义
7.2.1.1. 观点
7.2.1.2. 思维
7.2.1.3. 处境化
7.2.2. 历史文化释经的原则
7.2.2.1. 原来的历史文化背景
7.2.2.2. 原来的效应
7.2.2.3. 正确的表达
7.2.2.4. 清楚意义的优先
7.2.3. 重建历史文化的背景
7.2.3.1. 发掘书卷的一般背景
7.2.3.2. 查考某段经文的历史文化因素
7.3. 字义
7.3.1. 关于字词性质的重要论题
7.3.1.1. 字词是任意选定的符号
7.3.1.2. 字词的语意范围
7.3.1.3. 字义的重叠
7.3.1.4. 字义随时间改变
7.3.1.5. 字义有隐义和本义
7.3.2. 进行字词研究的步骤
7.3.2.1. 选择一些需要详细分析的字词
7.3.2.2. 判断一个字的语意范围
7.3.2.3. 选择最切合上下文的意思
7.4. 文法结构的关系
7.4.1. 文法关系的重要性
7.4.2. 找出结构关联的步骤
7.4.2.1. 自然段落
7.4.2.2. 思想脉络
7.4.2.3. 动词
7.4.2.4. 关联词
7.4.2.5. 形容词与副词
7.4.2.6. 代名词
第八章:释经的一般法则──圣经诗体
8.1. 诗歌的动态
8.2. 希伯来诗体的音韵
8.2.1. 韵律与格律
8.2.2. 诗词的音韵
8.3. 希伯来诗体的结构
8.3.1. 平行体
8.3.1.1. 平行体的基本单元
8.3.1.2. 平行体如何发挥效用
8.3.1.3. 平行体的类型
8.3.2. 其他诗体结构
8.4. 诗体语言
8.4.1. 意象
8.4.2. 诗体语言的手法
8.4.2.1. 明喻和隐喻
8.4.2.2. 其他诗体语言的手法
8.4.3. 如何解释诗体语言
8.5. 诗体的较大单元
8.5.1. 语意单元
第四部:认识圣经文体
第九章:旧约文体
9.1. 叙事文
9.1.1. 旧约叙事文体
9.1.1.1. 报告
9.1.1.2. 英雄敍事
9.1.1.3. 先知故事
9.1.1.4. 喜剧
9.1.1.5. 遗言
9.1.1.6. 敍事文的实例:士师记七章1至15节
9.1.2. 杂错文体
9.1.2.1. 谚语
9.1.2.2. 谜语、寓言和比喻
9.1.2.3. 歌谣
9.1.2.4. 清单
9.2. 法律
9.2.1. 旧约法律文献的类型
9.2.1.1. 条件式的法律
9.2.1.2. 无条件的法律
9.2.1.3. 法律的汇集
9.2.1.4. 法律的指引
9.2.2. 释经的原则:法律
9.2.2.1. 法律经文的实例:出埃及记二十一章7至11节
9.2.2.2. 申命记
9.3. 诗体
9.3.1. 旧约诗体的类型
9.3.1.1. 祈祷
9.3.1.2. 歌谣
9.3.1.3. 礼仪
9.3.1.4. 智慧诗篇
9.3.1.5. 释经的原则:诗体
9.4. 先知信息
9.4.1. 先知信息的基本类型
9.4.1.1. 灾难的先知信息
9.4.1.2. 拯救的先知信息
9.4.2. 祸哉讲论
9.4.2.1. 先知式挽歌
9.4.2.2. 先知式颂词
9.4.2.3. 先知式礼仪
9.4.2.4. 先知式辩论
9.4.2.5. 先知式诉讼
9.4.2.6. 针对列国的先知信息
9.4.2.7. 先知式异象报告
9.4.2.8. 先知式叙事文
9.4.3. 解释旧约先知信息的一般原则
9.4.3.1. 解释先知式「预告」
9.4.3.2. 解释先知式「预言」
9.4.3.3. 应验的许多方式
9.4.4. 释经的具体原则:先知信息
9.4.4.1. 先知经文的实例:以赛亚书五章1至7节
9.4.5. 天启式先知信息
9.5. 智慧
9.5.1. 智慧文学的类型
9.5.1.1. 箴言
9.5.1.2. 教诲
9.5.1.3. 实例教材和反省
9.5.1.4. 辩辞
9.5.1.5. 智慧经文的实例:箴言三十章24至28节
9.6. 结论
第十章:新约文体
10.1. 福音书文体
10.1.1. 对释经的含义
10.1.1.1. 历史可信性
10.1.1.2. 横向与纵向阅读
10.1.1.3. 福音书的第一群受众
10.1.2. 关键神学议题
10.1.2.1. 神的国
10.1.2.2. 耶稣的伦理观
10.1.3. 福音书中的文学形式
10.1.3.1. 比喻
10.1.3.2. 神蹟故事
10.1.3.3. 宣讲故事
10.1.3.4. 其他文学形式
10.2. 使徒行传文体
10.2.1. 对释经的含义
10.2.1.1. 纵向思考
10.2.1.2. 五旬节的意义
10.2.1.3. 使徒行传作为叙事文
10.3. 书信文体
10.3.1. 对释经的含义
10.3.1.1. 一般考虑
10.3.1.2. 具体考虑
10.3.1.3. 希伯来书与「普通书信」的特色
10.3.2. 书信中的个别文学形式
10.3.2.1. 信经或颁词
10.3.2.2. 家庭规范
10.3.2.3. 口号
10.3.2.4. 善恶目录
10.3.3. 保罗书信的关键神学论题
10.3.3.1. 保罗神学的中心
10.3.3.2. 在保罗的作品中有发展过程吗?
10.4. 启示录文体
10.4.1. 启示录作为书信
10.4.2. 启示录作为预言
10.4.3. 启示录作为天启作品
10.5. 结论
第五部:释经的成果
第十一章:圣经在今天的运用
11.1. 取得资料与理解
11.2. 敬拜
11.3. 创作礼仪
11.4. 系统地阐述神学
11.5. 讲道
11.6. 教导
11.7. 提供牧养关顾
11.8. 建造基督徒的属灵生命
11.9. 审美享受
11.10. 总结
第十二章:应用
12.1. 应用的重要性
12.2. 避免错误应用
12.2.1. 完全忽略任何上下文
12.2.2. 部分忽略一段经文的文学或历史脉络
12.2.3. 不够充分的类比处境
12.3. 合理应用的四步方法
12.3.1. 判断经文的原来应用
12.3.2. 衡量不来应用的具体程度
12.3.3. 确认跨越文化的原则
12.3.3.1. 权威的层次
12.3.4. 找出能体现较广泛原则的适当应用
12.4. 圣灵的角色
附录
书目(附评注)
释经学工具书
评注书目
主题索引
圣经经文与古籍索引
主要人名中英对照
Views: 18
Reviews
There are no reviews yet.